年年報修年年漏!北京這些小區根治漏雨,難在哪兒?
北京日報客戶端 | 記者 孫毅 李松林
北京連日暴雨,讓市區一些老舊小區,出現了漏水、滲水的情況。記者走訪發現,各小區面臨的狀況有所不同,有些需要產權方協調,有些處于舊改磨合期,有些正推進解決資金難題。居民們在盼望及時搶修的同時,屬地物業和居委會也在積極協調,盡快解決現實問題。
【資料圖】
大興清和園小區居民家中用水盆接漏水
舊改磨合期,積極做修補
8月1日上午,連日的暴雨還沒有停,大興區清和園小區,嶄新的樓面在雨水沖刷下,黃色和橙色的拼接更顯得鮮亮。
“小區今年剛剛改造過,外墻做了保溫層,粉刷過一遍。”一位打著傘出門買菜的大媽說,整個小區環境煥然一新。不過,在高強度暴雨的沖刷下,有些居民家里出現了滲水的情況。
老張一大早剛從外地返京,進屋后,還沒來得及休息,就發現客廳和陽臺的交接處,放了一個水盆,水盆里有大約兩厘米厚的積水。抬頭往天花板上看,一滴一滴地滲水,還在往下漏。
“我這是一樓啊,這水肯定是從二樓漏下來的,不知道樓上是什么情況啊?”老張說,盆是女兒放的,女兒在微信里留了句言,說家里漏水了,就去上班了,倆人沒碰上面。記者往樓上走了走,可惜幾戶人家都沒人。
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, 清和園建成于1995年,全小區20多棟樓,房屋產權性質復雜,有商品房、公租房、房改房和回遷。記者在2020年7月,曾經走訪過清和園小區,當時小區里環境比較臟亂。時隔三年,這次再次走訪,小區環境整潔了許多。除了裸露的電線還沒有改造完成,其他改造效果明顯。
屬地居委會表示,小區的漏雨問題,正積極協同舊改辦解決。在小區的舊改辦,記者看到忙碌中的工作人員,辦公桌上,有一本記錄漏水信息的臺賬。截至記者到訪時,一共收錄了20多條漏水信息。
工作人員表示,在舊改的磨合期,新硬件和舊樓體,首次遭遇連續暴雨,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。“現在暴露了問題,我們積極補救,這幾天一直在處理問題”。在降雨還在持續的情況下,目前先控制漏水的局面,待天晴后,再對漏水的窗戶、外墻、保溫層進行徹底處理。
漏雨十來年,資金正協調
這兩天,家住東二環邊華城濱河世家小區頂層的老董,直言沒有睡過一夜好覺。連續降雨的天氣,讓自家書房飄窗頂上,又“啪嘰”掉下一大塊墻皮。“十來年了,眼見著房頂漏雨越來越嚴重。”
老董家飄窗頂掉下一塊墻皮
濱河世家董先生應對漏雨的裝備
記者在老董家看到,在客廳一角、主臥室飄窗部分、書房窗臺以及廚房外小陽臺處,都出現了漏雨掉墻皮、泡發膩子和墻紙等現象。相對嚴重的,當數客廳的一大塊,直接裸露出水泥底色。老董說,之前服務小區的物業公司也曾來維修,但效果并不好。
老董家客廳、陽臺的漏雨痕跡
與老董有相似遭遇的,還有梁女士。梁女士家中雖沒有直接掉下墻皮,但也用較大的塑料袋“兜”在天花板上,接水的塑料袋甚至就在電燈旁。而在飄窗天花板上,墻角仍可見到一圈兒雨水洇濕的痕跡,用來接水的長方形泡沫箱中,雨水已經有約2厘米深。
梁女士家天花板用塑料袋裝漏雨
漏雨多年未解決的居民,據了解有40戶左右。 而之所以漏雨遲遲未解決,原因之一也是卡在了此前新老物業交替和誰來出這筆資金的環節上。“實話說,協調解決漏雨的會沒少開,但是能不能使用公共維修基金,說不好。”老董說,啟動公維可能流程會比較復雜,但他內心里是急切期待能夠整體維修樓頂,至少眼下先把“屋外下雨屋里漏”的情況給解決了。
記者采訪了解到,小區業委會新聘請的物業公司近日已開始了工作,也第一時間上門為幾家漏雨戶現場勘查和收拾打掃。而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也坦承,頂樓的漏雨問題等不得。街道相關部門和自己一直在職責范圍內努力推進解決問題。他透露,未來半個月左右,或許就能夠申請應急資金來修繕漏雨。
老小區漏雨,啟動應急隊
三環邊的垂楊柳北里、東里,連成了片。在距離繁華CBD一步之遙的地方,這片區域有87棟老樓,最老的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。
有居民反映,家里存在漏水的情況。記者實地走訪發現,和很多典型的老小區一樣,垂楊柳北里、東里,硬件條件比較落后。翻看之前的新聞,近年來,這片老舊小區經歷過多次硬件改造,出入口、路面、小花園、活動室、車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。
不過,在連日暴雨沖擊下,有些樓出現了漏水。記者跟著租住在此的老賈,進入他位于頂樓的房間。一進屋,就看見被褥堆在地上。“被褥本來放陽臺的,陽臺滴水,只能轉到屋里來。”記者看到,這個頂樓房間的陽臺內側,存在滴水現象。而當時屋外雨水暫停,屋內的滴水,可能是陽臺頂部積水所致。老賈說,房東來看過之后,已經聯系維修人員,他正等待維修人員來補漏。記者在小區里,看到很多小區維修、防雨補漏的廣告,時不時,也能看見騎著電動車的維修人員在小區里穿梭。
垂楊柳北里一戶居民家陽臺漏水
記者隨后在小區里遇到對情況比較了解的李大媽。她說, 這片老小區,年代久遠,很多老房子,現在是租戶在居住。有些房子的漏雨,是業主自己搭建的陽臺漏。而小區里這兩天的補漏應急隊,已經啟動,對老樓漏水情況進行補救,居民也多數表示理解。“畢竟這雨,多少年沒遇見。”
小區里有些樓屬于央產樓,需要走程序維修。而小區里其他建于上世紀的老樓,也在等待更徹底的改變。記者注意到,有媒體在2021年就垂楊柳北里中兩棟樓危改問題,進行了深入探究。報道稱,這兩棟樓在2008年就開始了危改進程,但一直沒有更大的進展。
漏水維修前,先找產權單位
蓮花池公園附近的蓮花池南里小區一些居民,也被漏雨困擾。從該小區3號樓電梯走出,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層的公共樓道區域,都有大片積水留下的痕跡。“那都是潲水進來的。有的是沒關窗戶導致;有的是關好了窗,但從窗戶縫里滲進來的。”一位居民介紹,該小區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時間。
蓮花池南里小區潲水滲漏的公共區域
小區3號樓居民彭宇表示,自己幾年前購買房屋裝修,后來發現漏雨。 與物業交涉時,被告知可能是裝修換窗戶所致。“我家樓上樓下一些住戶沒換過窗,為什么也漏呢?”彭宇不解,他說近期出門上班時,他和家人都會無奈在飄窗臺上,放上一個小盆子,以及四五條毛巾吸水。
蓮花池南里一居民家中漏雨
與彭宇相比,另外一戶次頂層居民家中的滲漏面積更大些。該居民說,自家進門處和陽臺的漏雨,有好幾年了。“下小雨沒什么事兒,但只要是中到大雨,雨水指定會從窗外跑到我家來。”他介紹,不僅是自己家漏雨,不少鄰居家都多多少少有漏雨情況。
蓮花池南里一居民家中的漏雨痕跡
記者隨機走訪發現,該樓棟漏雨相對嚴重的,主要集中于朝北和朝西側住戶,高中低樓層都有。“之前看到一個數據,整個小區報上去的漏雨戶數在100戶左右。”彭宇介紹說,自己此前了解到,由于該樓棟是央產房,在協調維修方面就相對復雜,但他認為這不是理由。“基層人員態度很不錯。 每年雨季前,物業和社區都會很勤快地登記,但登記了以后,沒見到大的修補行動。”類似說法,得到其他居民的證實。采訪中, 多位居民表示,如果只維修自家漏雨問題,效果并不好,還是希望樓體能夠整體修繕。
“這兩天都還有好多在報漏雨維修的。”物業工程部值班人員表示,一般在接到報修之后,物業會派人到家中漏雨處勘查、拍照,初步維修處理,而后匯總圖片等材料往上報。因為該小區是央產房,不同樓棟牽涉多個產權單位,所以負責修繕或能否啟用公共維修基金,應當還是要找產權單位。一名知情居民說,針對住戶漏雨的問題,此前開過物管會,也進行過一些評估工作,正在推進解決中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