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評論|治理博物館“戲說式解讀”,涵養合適的“觀展文化”至關重要
(資料圖片)
□蔣璟璟
暑假期間,博物館熱再次引發熱議。對許多喜愛逛博物館的游客來說,講解是非常必要的體驗環節。有些主播聲稱是講解人員,在博物館進行現場直播,甚至大聲喧嘩;也有一些不明來歷的導游以戲說歷史等形式吸引游客,曲解文物的真正價值。對此,有相關負責人表示,各館要及時制定相關管理辦法,對社會講解工作進行規范,尤其應對現有存在“歪曲史實”“戲說歷史”或者違反參觀秩序等不文明的社會講解行為及時叫停,避免造成不良社會影響。(中新社)
博物館講解亂象早已有之,在“戲說式解說”的表達路徑內,“歷史”的實質被抽空、被扭曲。由此,文物、文獻、藝術作品,與“史實”的對應性聯結,難免變得模糊、變得可疑。這種虛浮風氣,導致了種種問題。當謬誤取代了知識,段子替代了事實,“參觀博物館”不再是一件莊重的、嚴肅的事情。其非但不能增長見識、陶冶意趣,反倒可能導致誤讀與誤解,乃至于以訛傳訛。
一個基本的道理是,參觀博物館之所以需要請專門的講解員,就是因為很多藏品背后有來頭、有故事、有深意,還有些藝術類藏品,本身有著極高的審美門檻。正所謂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”,觀眾從看熱鬧到看門道,“講解員”可謂關鍵性的擺渡人。既然如此,就必然要求講解員的講解,是專業的、可靠的。而現實中,一些人聘請“講解員”,卻往往是“只求形式,不顧實質”,對于其講解內容,要么是照單全收,要么是左耳進右耳出。“講解”,儼然成了過場。
毋庸諱言,某些游客參觀博物館時的娛樂化、隨意化心態,與博物館講解的“注水化”“戲說化”,乃是一體兩面。一部分游客,慣于以跟風、打卡的心態逛博物館,熱衷于凹造型、拍照、發朋友圈,而缺少內向度的、慎獨式的安靜品悟與自我啟發。當逛展失去了“修身養性”“精神修煉”的屬性,而純粹淪為了市民生活的消遣、成為了組團游覽的觀光對象,那么所謂“講解”的作用,不過是多了幾句朋友圈物料文案罷了——彼此都不重視,那么也便越來越出格了。
為了應對“講解亂象”,防止博物館內游覽混亂,以及“野導游”傳播錯誤的歷史信息,不少博物館都出臺規定,明確“不允許社會人士在館內展廳組織開展講解活動”。而除此以外,同樣重要的,或許還是引導游客形成正確的“觀展文化”,不是吵吵鬧鬧、走馬觀花的,而是安安靜靜、用心感悟的。
標簽:
- 1 封面評論|治理博物館“戲說式解讀”,涵養合適的“觀展文化”至關重要
- 2 國家發改委:支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京津冀等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
- 3 未成年人獨自簽約當主播違約被訴?法院:協議無效
- 4 同益股份董秘回復:截至7月20日,公司股東總數14,550戶
- 5 泄洪預備!大面積人員撤離!京津冀暴雨大水實況讓人掩面哭泣!
- 6 省廣集團(002400):該股換手率大于8%(08-01)
- 7 菲軍方拒絕臺當局邀請,直言合作可能性為零,并考慮參與大陸軍演
- 8 電影《封神第一部》影視原聲帶上線,阿云嘎、朱哲琴等演繹
- 9 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形成什么鍵_dna聚合酶的作用
- 10 男子飯店門口“守株待兔”,碰瓷酒駕司機敲詐3萬元被判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