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foot id="ouu4w"><rt id="ouu4w"></rt></tfoot>
  • 
    
  • <bdo id="ouu4w"></bdo>
        <cite id="ouu4w"><table id="ouu4w"></table></cite>
      • 您當前的位置: 首頁-互聯網-詳情

        低碳轉型 向綠而行(深閱讀·實施全面節約戰略)

        2023-07-09 14:25:27來源:商洛之窗

        核心閱讀

        開發集約低碳的深遠海養殖模式、建設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項目……近年來,福建立足自身能源資源稟賦,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與利用,推動綠色低碳產業不斷發展。

        滿滿一盆水,潑在由灰色地磚組成的地面上,摁下秒表計時,不足5秒,地磚顏色轉暗,這意味著積水完全下滲。“這是‘再生磚’,吸水性好、強度高,銷量非常好。”福州美佳環保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將金說,這種磚的原料是大件垃圾焚燒后的爐渣。


        【資料圖】

        發展低碳產業,如今并不鮮見。在福建,海上養殖向深遠海進軍,大黃魚有了“低碳運動場”;海風勁掠,葉片列陣,平潭島已實現“全綠電”供應;昔日的垃圾填埋場,化身循環經濟產業園,城市垃圾在這里用于發電、堆肥、造磚……

        深遠海養殖——

        智慧集約更低碳

        煙波浩渺,海天一色。站在高處遠眺,閩江、敖江奔騰入海,遠處,一座座深遠海養殖平臺靜靜地立在海面上。

        這里是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灣海域。已從事海上養殖20多年的盧統鋒說:“現在,輕輕一按,就能實現智慧養殖。”按下電動按鈕,眼前長達62米的網箱開始翻轉,潛藏在網箱底部的大黃魚紛紛躍出水面,好一幅豐收圖景。

        “此處海域咸淡水交匯,海水營養物質富集,水質長期處于國家標準Ⅱ類以上,非常適合發展深遠海養殖。”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董毅說。

        地處深遠海,風高浪急,要讓海上養殖順利在此“安家落戶”并不容易。董毅介紹:“曾經的近海養殖以固定小網箱為主,餌料投放量大,消耗能源多。現在深遠海養殖,魚兒以海洋浮游生物為食,基本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,減少了污染,更加低碳。”

        駐足細聽,呼呼的風聲就在耳畔,兩臺風力發電機組矗立在平臺兩側,電流正源源不斷輸送到一間不足4平方米的控制室,綠燈閃爍,屏幕上實時呈現網箱內監控畫面。“餌料越少,海洋越清潔,現在我們的養殖模式,更加智慧集約。”董毅說。

        據統計,福州已在連江縣筱埕鎮定海灣、苔菉鎮東洛島等海域投放了“福鮑1號”“振漁1號”“乾動1號”“泰漁”系列等11臺(套)深遠海養殖平臺,累計可養殖水體約16萬立方米,可交易碳匯量的經濟價值最高可過億元。

        海上風電——

        清潔能源就地用

        夜幕降臨,平潭海峽公鐵大橋長橋臥波,明亮的燈光點綴其上。定睛細瞧,大橋北側,5座海上風電機組整齊列陣。燈光的“能量源”,正是這些年發電量達到1.16億千瓦時的風機。

        平潭海峽受“狹管效應”影響,風力資源豐富,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,全年平均風速達到6.5—8.5米/秒,風電年利用小時數接近4000小時。

        強勁的海風,曾為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的建設帶來不小的難度。如何“化風為寶”?2021年12月,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照明工程分散式風電項目建成并網,通過配套風電裝機供電,對大橋全線公路層兩側、主塔和拉索等關鍵位置進行景觀照明。該工程是國內首個分散式海上風電項目,也是采用“自發自用、余量上網”模式,實現清潔能源就地利用的“全綠電”代表性工程。

        距離大橋僅十幾分鐘車程,大練海上風電場C區正有條不紊地運行。“水下還有秘密呢!”中廣核電氣專工張濤熟練地調出影像——一座安裝在水下28米、11號風機底座旁的金屬網箱中,近2000尾黑鯛、赤點石斑魚在暢游。這是福建省首個“海上風電+海上牧場”融合項目,由養殖戶、省水產研究所、風電場建設方三方共建。“既節約空間,又有技術保障,一年收益30萬元以上。”養殖戶老楊說。

        在平潭,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正加快建設。平潭島北端,5座大型海上風電場分片列陣,總裝機容量達到55萬千瓦。為消納充足的風電資源,2012年以來,平潭累計投資海島電網19.06億元,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6座,敷設完成我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大橋220千伏橋纜,形成貫通平潭島南北的220千伏雙電源鏈式結構。

        據統計,2022年,平潭綜合實驗區清潔能源發電量共計18.95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75%,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100%,全社會用電量11.53億千瓦時,實現平潭綜合實驗區“全綠電”供應,可每年節約碳排放近189萬噸。

        “豐富的風能資源是平潭的自然稟賦,未來平潭將實現‘水下產出綠色產品、水上產出清潔能源、水面休閑觀光旅游’的目標。”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發改處負責人郭子圣說。

        循環利用——

        爐渣化身再生磚

        遠山如黛,綠意盎然,蜿蜒的山路延伸到福州市晉安區北側蓮花峰山坳中,下車漫步,一座綠意盎然的“公園”映入眼簾。“這里曾經是垃圾填埋場。”福州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中心主任鄭炎斌說。

        山路盤桓,一輛輛垃圾運輸車從城區各處出發,一路往北,最終匯聚在眼前這個占地5371畝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內。

        2017年11月開始,福州在紅廟嶺全面啟動垃圾處理設施改造升級、生態修復、景觀提升等項目,在一園之內建成了涵蓋垃圾焚燒發電、協同處置等12個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項目。“焚燒發電、生物堆肥……在這里,垃圾實現利用效能的最大化。”鄭炎斌說。

        走進生活垃圾協同處置項目現場,一個深達15米、容量達2萬多立方米的垃圾坑中,巨大的機械抓手在不停地抓取、投料,隔壁的中控臺上,900多攝氏度的爐內高溫被嚴密監控。“這里每年會有150多萬噸垃圾被轉化為近2億千瓦時電。”福州滬榕海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陸建標說。

        一旁便是廚余垃圾處理項目。隨著一輛運輸車抵達,工人按下按鈕,閘門開啟,垃圾自動倒入儲池,經過20天左右的干式厭氧發酵,垃圾便進入綜合處理工序。“目前每天可以處理400噸廚余垃圾,產生40噸生物堆肥,同時產生沼氣用于發電達3萬千瓦時。”項目負責人陳若其介紹。

        餐廚垃圾發酵后,渣滓去了哪里?“還是回到這里。”陸建標說,垃圾協同處置項目負責園區內所有沼渣的處置——沼渣連同滲濾液污泥、大件(園林)廠木屑、皮革廢棄物,進行造粒、脫水后,最終用于焚燒發電。

        焚燒后剩余的爐渣怎么辦?面對記者的疑問,吳將金將一塊灰色磚遞了過來:“這就是爐渣的終端產品,我們將爐渣中的金屬經磁性回收后外售,剩余物質再經無害處理后制磚,廣泛用于市政道路等項目。”

        據福州市城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,紅廟嶺園區每年可發電約7.67億千瓦時,減排約53.8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,實現了城市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。

        本期統籌:楊爍壁

      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7月09日 04 版)

        標簽:

        上一篇:在“最美賽道”激烈角逐!“大美啟東”江海鐵人三項賽開賽
        下一篇:最后一頁